专栏 》 作者

林作新:工匠与工人

作者:林作新 2016-03-01

最近很多人都在说中国人没有“匠人精神”,没有工匠那种精益求精的“追求”。

电视节目介绍东京市郊一家磨刀店,经营了七代人,就只磨刀。在日本全国闻名,许多地方的料理店,都将刀快递给他去磨。他们一家人,专心致志干一件事,就是磨刀。

日本好像有许多这种多代传承的店铺,几代人、全家人就做一件事,做到极致。

日本人称这就是“匠人精神”!

其实,这种精神源自于工业化时代之前,中外一样。社会经济活动,除了农业之外,就是手工业。手工业的绝活,都是代代相传。顺利的话,几代人之后,这活儿肯定干得很出色。

工匠干久了,有积蓄了,就能开店铺,一家人赖以生存,也就会专注。

工匠和自己制造出来的东西之间的关系,是主人的身份。可以卖,可以不卖,可以决定卖多少钱,什么时候卖出去等等。

但不是所有工匠都能拥有自己的店铺,有些只能打散工,替人干活,甚至替有店铺的工匠打下手拿工资,这种人在古时候的欧洲,称为“流浪工匠”(Journeyman),其实就是今天的工人。

古时候的流浪工匠(工人),是被视为不正常的、不幸的人。他们一生的追求,是拥有自己的店铺,成为行会下的正常工匠。

工业化之后,生产的形式改变了,工厂取代店铺,机器设备取代手工,生产程序分工,专业化管理等等,传统的店铺是无法招架的,许多店铺的手工业都得关门,不但流浪工匠去工厂当工人,倒闭之后的“正常工匠”,也只能去工厂当工人。

哪些店铺还能生存的呢?

——产品的需求非常小的;

——非常个性化的;

——生活中的服务业,比如剃头店等等;

——餐饮、小吃店

不过餐饮也慢慢有快餐等现代工业化的形式出现,甚至大厨有一天也会被某种机器设备所取代。

无论如何,这些店铺既然还能存在,还有可能保留“匠人精神”。到了工业生产,匠人精神是什么?我想是一种对产品质量的执着。

我在日本,参观过一家沙发工厂,看工人在沙发脚上拧螺丝,凑巧看到一个螺丝拧歪了,那个工人毫不犹豫地将螺丝拧上来,换一粒螺丝重新拧上拧正了,拧好了。

沙发脚在沙发的下方,消费者是看不到的,为什么要如此大费周章呢?这就是匠人精神。

沙发软硬度的测试,不同地区、不同种族,甚至不同性别等等的测试,都是不同的。一个坐垫,上层、中层、下层的密度要求……不停地钻研,不断地完善所有的细节。

这就是匠人精神。

因此,在工业化之前的店铺,工匠的那种精神,就是这样转移到工业化生产的工厂里。工人不一定拿固定工资,多劳多得也是一种常态,人们不必再去纠结直接生产者和产品的关系了,这种关系,已经工业化了。


本文为作者独家授权泛家居网使用,请勿转载。所发表言论不代表本站观点。
相关阅读


新加坡南洋大学学士,荣誉学士;北京林业大学工学博士、教授;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博士后/访问学者……林教授是新加坡家具协会现代化的创始人,使协会从传统的休闲俱乐部改变为具有展览、对外联系等功能的行业协会,之后又建立了家具广场(家具固定展售中心,服务会员),曾任两届亚洲家具联合会会长(2010.8-2014.12)。

泛家居介绍 | 泛家居首页 | 广告合作 | 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版权声明
泛家居网 版权所有 渝ICP备13006767号
Copyright © 2011 - 2015